佛教網上電腦進修課程  
  佛學常識佛學教本佛經語譯不了文存  
  參考書籍翻譯文獻文選朗誦ebook library  
 

book_30_從生死事大說起 By 盧榮章居士

從“生死事大"說起

盧榮章

二 OO五年于多倫多

人生存在世界上 , 是一件大事 , 為了生存、每個人一生都在掙扎、奮鬥、力求活得好、活得自由、活得有意義、活得更圓滿、活得更風光等等 . 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一面 ; 不過對於死亡 , 我想是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了 , 例如有宗教信仰的 , 都希望能回到他們信仰的主宰處 ; 不管是上帝、天主、耶和華、真主、多神或泛神的所在處 . 沒有宗教信仰的 , 意見就更多 ; 断滅主義的哲理學者、相信是人死如燈滅 , 沒有未來、也沒有因果等事 ; 這如同向盲人問答案一樣 , 甚麼顏色都是沒有 . 中國民間傳統說 : 人死為鬼、鬼者歸也 . 因此古時有用生人陪葬的、大概怕死後寂寞吧 ; 後來進步了 , 就用俑像代替 . 孔子對這種觀念 , 非常厭惡地說 : 始作俑者 , 其無後乎等語 . 在印度的耆那教、和佛教是世界上唯一兩個無神的宗教 , 耆那教是主張有靈魂存在、那自然有苦樂相對的两面 . 乃至馬克斯主義的唯物論同志 , 他們在死後仍要舉行葬禮 , 讓同志們一齊參加 , 對死亡者的遺体行禮 , 和歌功頌德一番 . 一總上來所說 ; 人都是相信死後仍有靈性的 , 這在今日世界歷史上、每個國家都是相同而且有事實記載的 ; 不然的話 , 人們對著一具死屍行禮 , 有甚麼意義呢 ? 而死人有知 , 亦是大多數人都可接受的事實 .

死人的靈知、靈性或靈魂 , 不管怎樣稱它也好 , 是從那裡來呢 ? 應該不是從天上掉下來 , 或地下湧出來 ;其實是每個人活的時候 , 本來就存在 , 到死後還是繼續存在吧 ! 生命本來就像大海的波浪 , 一浪接一浪 , 永無止息地繼續下去 .

`生死事大' , 不錯是佛敎的一句述語 , 在永無止息的生命歷程 , 本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, 為甚麼要小題大做呢 ? 我們要先知到 , 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 , 佛教並不是宗教 ; 而是佛教育的方法 , 因為祂從來沒有說自己是教主 , 也沒有說祂是先知或宇宙主宰的代表 ; 祂自從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 , 五十年內沒有自己的住所 , 終年到處向社會中不同文化階層的人士 ; 把自己明白的 , 幫助和慰勉他們 . 當年隨從祂學習的同志 , 也沒有公舉祂做領袖 . 祂自己常常說 : 祂是大眾中一份子 , 而且在每月的檢討會中 , 祂首先坦白發言 : 請大眾檢舉祂有沒有覺察不到的過失 , 不過祂們生活形式 ; 與宗教團体 , 和修士們很相類似 , 因此在入滅後不久 , 便給同志們擺上桌面 ; 肯定祂是佛教三寶中的佛寶、而祂的一切教肓程式是法寶、隨從祂學習的同志是僧寶 .

古德說 :`生死事本是無常 , 失卻人身事可傷' ; 這說出人生的可貴 ,既然人身難得 , 所以生死便是人生一大事了 . 人生究竟應該怎樣呢 ? 這是人生觀的問題 , 它由地域、民族、文化、文明、宗教、政治、軍事、經濟等影嚮而湊成的 ; 大多數是向前看好方面 , 不過死掉了又如何 ? 仍是由自己的靈魂去作主嗎 ? 還是任由他人擺佈呢 ? 孔子說 : 未知生、焉知死 ? 是置而不論 ; 因為這又是雞仔雞蛋先後的問題 , 是不會給人滿意答案的 . 但有宗教信仰的 , 都有一套不同說法 . 許多基督教朋友對我說 : 他為甚麼殷勤勸人信上帝 ? 一方面是宣揚上帝打救世人的福音、另一方面是對他未來 , 在天國地位是有提昇作用的 . 在民間一般相信善惡有報的神教 , 多相信生時做了好事 , 死後便生天享樂 . 亦有人相信 , 縱使生時沒有絲亳善行、如果身後得到大力量的幫助 , 也不至於太難過的 . 現在大家也許想知到 , 佛教的意見又怎樣 ? 釋迦牟尼是自力的、真現實主義教育者 , 主張一切都靠自己的力量 , 例如每個人的智慧、學問、道德、人格 , 天天都可以提昇的 . 六祖慧能說 :`悟時自度' . 就是自己清楚了 , 就好自為之 , 不必要勞駕他人的 . 世上明白道理的人 , 生時立下遺囑 , 妥置一切 , 以防死後被人利用他沒有遺言 , 欺詐他人 ; 如果對事理不大清楚 , 就在遺囑上指定委託的人 , 辦理自己身後一切事宜 .

一般佛教徒都會說 :`生前預把資糧辦' . 意思也就是在生時要好好修行 , 但怎樣修行呢 ? 恐怕許多人一輩子 , 都像盲人在摸象吧 ! 我自己可以說接觸了佛教六十多年 , 到頭來仍然是一個百份之一百煩夫、是煩惱的煩 , 不是平凡那麼簡單呵 ! 既然是煩惱全具的老漢 , 自然沒有智慧 , 那就依靠他人幫助嗎 ? 我深信佛教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的道理 , 堅持自力去面對問題 . 佛說每一個人都和祂平等的、具足衪的智慧和幸福 , 只要信心不逾 , 自能心安理得 ; 過去六十年來苦難的日子 , 不是已經過去了嗎 ! 未來又如何呢 ? 是信主得救嗎 ? 根據佛經的記載 , 不是信者得救那麽簡單 , 就算你死心塌地信佛 ; 佛對你過去所作一切 , 發生效應的力量 ; 也可不能改變它的 . 在`盂蘭盆經'中記載 , 佛世時特異功能第一的大羅漢、名字目連 , 自己亦沒有辦法幫助死後的母親 ; 結果只有在各面的三寶集會時 , 共同為她祝福 , 才產生一種非常力量 , 影響到不同類的生命体 ; 因此許多漢人認為 , 在每年農磿七月十五日 , 寺院中出家人解夏的日期 , 如果能集合如法清淨僧眾 , 為亡人祝福 , 也許有小幫助 , 這是源於`盂蘭盆經'而來的 . 如果有人要獨自承担幫助死人的重任 , 在佛教中只有地藏菩薩一人 . 故此人必須有和地藏菩薩、相同發心和宏願`地獄未空、誓不成佛 , 眾生度盡、方証菩提' . 不然的話 , 還是不要承担的好 . 現在有許多不自量力的人 , 專門向死人身上找財路 ; 對著屍体或骨灰具、乃至神主牌位 , 裝腔作勢演戲一樣來討生活 , 有些名氣度高的善知識 , 不論在家出家 , 都喜歡去參加湊熱鬧 ; 奔波勞碌一生 , 到頭來都變成負資產 , 死後這筆巨大債項 , 誰去幫助他們呢 ? 相信只有用錢了 , 印刷商人生意一定不錯 , 這也算解決一些民生問題 , 亦可算作一小功德 ; 今日佛教亦部份由此導至變質 , 被外人視為愚昧迷信 , 是可悲的現實 .

我們從佛經中 , 知道能幫助死人的很少 ; 一般佛經多是為活著的人 , 教育而施設的 . 亦有為快臨命終的 ; 但絕對不是為死去的人 . 這是不能混淆不清來說 , 有些人到死前六神無主 , 還被人愚弄一番 , 這一生不是白走一次 ?

上來說我們生命只是大海一漚 , 每一漚的起伏不同 ,那表示人生際遇不一樣 ,不過它們的本体仍是清淨海水 , 到漚滅無波的時候 , 唯一澄清大海 ; 這時亦是全体生命都明白本來面目了 , 有如一面光明的大圓鏡 , 照天照地、耀古耀今 . 天堂、地獄、善惡、苦樂、邪正、是非 . 那只不過是鏡上光影而已 . 過去的過去了 , 只有我們現在一關、你能跨過它 , 便不會倒下 . 我們不要身後還讓他人玷污佛法、褻凟真理 , 那是在有生之年、能做到的真實懺悔功德 .
六祖慧能說 :`佛法在世間、不離世間覺' , 也就是說 : 我們做人 , 不管際遇如何 ? 都應該好好為自己一生打算 . 如果一生幾十年時間 , 不能安份、知足、勤奮地生活 , 只是晝夜顛倒夢想 ; 到死時又寄望他人超度 , 都是靠不住的 .`金剛經'說 :`實在沒有生命体是得到佛的幫助、而至永恒存在的' . 所有真實學佛的人 , 都是在生時自己去做 . 羅漢証道時都說 :`一切事辦妥當了', 是不須要接受他人幫助的意思 .`地藏菩薩本願經'中 ,`利益存亡品'說 :`若有男子女人 , 在生不修善因 , 多造眾罪 , 命終已後 ; 眷屬大小 , 為造福利 , 一切聖事 , 七分之中乃獲一 , 六分功德生者自利' . 由此可見 , 佛教是真現實自力主義者 . 只有活著的做才有功效呵 !`楞嚴經'說 :`使我享受福樂和生命永恒、或令我停留在永無止息的生死大海 , 那只不過是我自已身体、說話、腦袋三方面運作力量趨向來決定 , 更沒有甚麽在支配的' . 因此自力比他力不是更化算嗎 ? 縱使煩惱一生 , 只要自己的志願不移 , 花錢小而功效大呵 ! 為甚麽不在有生之年真實一點 ; 穿衣時穿衣、吃飯時吃飯 ,`生死事大', 何必要故弄玄虚 , 自欺欺人呢 ?



  book_1674_念佛往生的原理
By 太虛大師
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虛大師講胡繼歐記──二十年八月在華北居士林── Read more...

sutra_0008_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
By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
Read more...
book_1274_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
By 淨空法師講述
印光大師開示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Read more...
   
 

經論文集:

go back

Sutras_and_books
Book_0014
Book_0069
Book_0093
Book_0115
Book_02
Book_0237
Book_03
Book_04
Book_0566
Book_0619
Book_0831
Book_1061
Book_1274
Book_1659
Book_1674
Book_1741
Book_21
Book_2143
Book_22
Book_25
Book_27
Book_28
Book_29
Book_30

Free Email Subscriptions

Enter your email address:

Delivered by FeedBurner

 
   
 
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| 2009 | www.buddhaway.net | www.buddhaway.org | info@buddhaway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