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網上電腦進修課程  
  佛學常識佛學教本佛經語譯不了文存  
  參考書籍翻譯文獻文選朗誦ebook library  
 

book_02_空中談佛法 By 盧榮章居士

空中談佛法
盧榮章一九七六年于多倫多

各位聽眾,多倫多多元文化電臺華語廣播,今天能夠撥出一節時間,作首次空中談佛法節目,這機會是非常難得,現在向各位介紹一些雖然是很普通的,對一般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教聽眾認識;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,已經有接近三千年歷史,不過在北美洲的時間,只有一個世紀左右,故此對大部份人都感引陌生的;因此有對佛教 解和歧視,也有名義上是佛教徒而不明白佛教的,亦有不是佛教徒想探討佛教哲理而沒有機會的,為甚麼有這些情形出現呢?因為佛教在這裡的推廣不足,現在先要談的幾點,是解釋一般人的 會和猜疑,例加盛載食物的器皿,必先清潔後才使用,否則食物染污,吃下便會生病。接受佛法亦復如此,將先入為主和不正確觀念清除,是必要的‧話說回來,今天要說的有下面幾點:

第一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在中國流傳久遠,一般人都把民間傳統的神教、和各種迷信習俗,都放進佛教裏面,例如燒元寶臘燭、金銀衣紙、符咒占卜、星相風水、拜斗練丹等,都硬加在佛教頭上去。其實這一切和佛教是絕對沒有關係的,佛教是釋迦牟尼的教育,本人研究佛教多年,雖然不敢自認是大通家,但是對佛教經典、三藏十二部,曾經涉獵過的,在中國歷代高僧的著述中,數目亦不少,所有文獻的內容,都是沒有上面民間迷信習俗等述及的一切,同時佛在經中,處處告誡弟子們,不可以邪命為活,上面民間迷信習俗等述及的、都屬於邪命一類,所以佛教不是一般迷信的宗教。

第二 佛教不是消極避世的,許多文化上有問題的人,認為信佛的讀經知研究佛法,是一種消極避世行動,其實是絕對不一樣,佛教精神所在、是利他為大前題的‧譬如有人溺在海裡,你雖然有心救人,如果不懂游泳,怎樣做呢?只有先熟習游泳和拯溺方法 ‧佛教徒讀經知研究佛法亦是一樣,是利他的準備呵!其實讀經不單是佛教徒如此,其他宗教的修士,何嘗不是先到神學院去攻讀,然後才出來傳教呢?佛教積極救世精神,是最澈底的,地藏菩薩說: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」?這是一種積極大無畏的表現。

第三 佛教是正信不是迷信,許多人一提起佛教,就說是迷信‧其實佛教絕對不是迷信,佛教是要我們反迷就悟,轉愚成智,面對現實,改造生活環境,用平等慈悲愛心,去安慰勉勵他人‧這些都是依靠我們各人自己力量和智慧,並不是祈求鬼神們來施恩惠的,今日社會文明進步,全是人類智慧和力量造成,這算是迷信嗎?佛教是信仰自力主義和主張解行一致的宗教,怎可以說是迷信哩!

第四 佛教與國家, 解佛教的人,以為佛教徒不從事生產,便肯定他們對國家沒有貢獻 ‧其實這是似是而非吧!佛教中除了出家的和尚尼姑,衪們的專職是擔任傳教工作,而在家的信徒,都是從事社會中士農工商各階層人士,如何可以說對國家沒有貢獻呢?佛教我們要報恩,第一種就是國恩,因為國家保衛我們的生命和財產,維持社會秩序和良好風氣等,所以一個真正的佛教徒,是愛國和守法的公民。 第五 佛教與科學,有人以為今日社會文明,是拜科學發達造成,難道佛教可以拿來和科學相提並論嗎?不錯,社會中物質文明發達,確大部份是與科學有關係,但科學主義是有廣有狹的,狹義是指化學、物理、生物、醫學等每一學科,廣義方面說;凡是有系統條理的學問,亦可以稱為科學,是包括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歷史、宗教、地理等等‧研究科的精神,在乎純粹客觀不襯帶情感,著重分析和實驗的正確結論。在佛經的翻譯,是絕對科學化的,唐朝時候翻譯的佛經,一個翻譯場所,有多至一千人,其中分開主譯、譯語、筆受、証義、潤文多種職位和部門,所以一本佛經的譯成,幾經考訂,雖微小地方,亦不會放過;同時每本佛經開始的時候,都有說明何時、何地、何人、何事等等,作為考據的,這些事實,難道不是科學化嗎?

第六 佛是一個人,有歷史根據的,在世界百科全書,有關偉人記載中的第一位,不是先知告訴我們的,在中國傳統多神教中,是神佛不分,老是混淆不清的,因此在這裏清楚說明,佛是由人修養和實踐才成的,道德人格臻於戶圓滿,智慧學問亦啟發至最高峰的人,便稱為佛,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。 今天可以說是空中談佛法的開場白,下次節目時間再說,祝褔各位身心健康,二六吉祥!

  book_02_空中談佛法
By 盧榮章居士
Read more...

book_1061_法華經講演錄_(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)
By 太虛大師
Read more...
book_29_從佛教早晚課誦儀規說起
By 盧榮章居士
從佛教早晚課誦儀規說起盧榮章二 OO五年于多倫多一般佛教徒、不論在家或出家的 , 他們接受了佛教後 ; Read more...
   
 

經論文集:

go back

Sutras_and_books
Book_0014
Book_0069
Book_0093
Book_0115
Book_02
Book_0237
Book_03
Book_04
Book_0566
Book_0619
Book_0831
Book_1061
Book_1274
Book_1659
Book_1674
Book_1741
Book_21
Book_2143
Book_22
Book_25
Book_27
Book_28
Book_29
Book_30

Free Email Subscriptions

Enter your email address:

Delivered by FeedBurner

 
   
 
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| 2009 | www.buddhaway.net | www.buddhaway.org | info@buddhaway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