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ok_28_從紀念釋迦牟尼佛的嬗變起説 By 盧榮章居士
從紀念釋迦牟尼佛的嬗變起説 盧滎章二零零五于香港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地球、有人類歷史記載以來,最偉大的一位人物。這不是因為百科全書中這樣説,我便來個東施效顰,因為本人在佛書中多年來的觀察,所得到的結果証明的。祂自從三十歲大覺大悟、體証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,成為一位徹底的覺者,在印度語稱為佛,祂成佛時這樣説:太奇妙了 !太奇妙了 ! 原來全人類都和我現在一樣,具足體証宇宙人生的 智慧和幸福,不過由於思想不穏定 ; 自我中心太強,因此暫時未能同我一樣吧 ! 於是祂立刻展開教育的一幕,直到八十歲離開這世界才止息。五十年的教育生涯,言敎和身敎並重,祂足跡大都沿著恆河流域,走遍當時印度南北大小各國,遠至現在的斯里蘭卡。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都不斷改革。結果粉碎當年印度四姓階級不平等制度、折服了九十多種世間學説、醒覺社會中各種宗敎的迷執、善導大小國家、唯我獨尊的皇帝罷用干戈、指導萬民身心健康寧靜的生活,安份知足、面對現實、努力工作、循序漸進、分享互愛互助的成果。如果這些都不是事實,在三千年後的今日,現今世 界上的各國,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明國家裡,為什麽要尊敬祂和研究祂一生、教育施設的理論和方法呢?而紀念釋迦牟尼佛的嬗變,就是本文要向讀者交代的。 在古老時代,沒有現在的飛機、火車、輪船等交通工具,雖然有牛馬、大象可以代步,但佛從沒有麻煩牠們。祂和學生們遠遊教化,完全依靠兩條腿,因此離開一個地方,再回來的時間是很長的,民众們對佛的思念、渴望的心情也可以想像得出是怎樣了。因此有人便塑造佛像暫解思憶的情懷,不過後來佛見到了,並沒有很欣賞這種方法,祂在金剛經中説︰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這是証明佛反對偶像崇拜,明顯的一個例子説明。在佛經中,佛指導學佛的進修方法時,有時亦説到觀想念佛,但我們要知道、那只是應用在方法上的技巧吧 ﹗在佛快要離開世間時,所説一本游行經中,有人問到將來怎樣紀念祂的方法,佛講出的辦法有四種:第一.是對佛誕生的地方生戀慕心、常懷念並欲往朝禮。第二.對佛成道的地方、亦希望親到其處追思。第三.佛最初說法的地方、祈望能身歷該處體驗。第四.在佛入滅的道場、亦望有生一日親臨憑吊。因此在佛入滅後,如果人們要紀念佛,就應該到上面四個地方覲禮,那是最能引發對佛的信仰心,啟發學習和實踐、佛教育足跡的有效方法。游行經是南傳佛教根本的經典,由此可見不論大乘小乘,在印度是同樣沒有向佛像,作為偶像來崇拜的。這情形 在印度歷史上,一直維持到佛入滅後,三百餘年的阿育王朝。阿育王擁護佛教﹐除派遣傳教士到外國去宏揚外,更興建了三百餘個佛塔到外國各地,在中國亦有數處,塔中有佛的舍利(佛的遺骨)、但沒有佛像的。這都足以証明在印度早期,都沒有塑造佛像來紀念和膜拜。 我相信佛像大量的塑造、是在佛入滅後八百年間開始,那時印度教再復興,而佛教卻日漸適微。因此密宗興起,容納印度教的儀軌、密咒、乃至對塑像的膜拜。企圖挽回教運,但這只是曇花一現而已,接著佛教在印度、漸漸地由低沈而至消失,在時間上當然也經歷數百年,不過這末期印度的佛敎,卻流傳到西藏、中國和南洋各地。東漢來中國的梵僧、迦葉摩騰和竺法蘭,也帶來小尊佛像,作為三寶中佛寶的象徵。在塑像中要一提的、是各地區的都有不同的特徴,一般來説、大都以和該地區的民族性有關係。我們可以在歐洲、南洋、中國、西藏、日本各地中所見到的、都有他們民族性不同的形態滲入。因此可以説,在佛教傳播地區的佛像、是基於各地區需求而有,而絶對不是釋迦牟尼的原意,這是事實。今日世界各大宗教都批評佛教崇拜偶像,是不正確的,而他們對天主、上帝、瑪利亞、耶穌、十字架等的崇拜,那不是迷信嗎 ﹖要知道所有宗教崇拜的塑像,那不過是對塑像中人物、作一種紀念作用而已,我們不能用一句迷信而下定論的。 在中國的禪宗,他們說是承傳佛的思想、和教育宗旨的一系列,對塑像是絶對和其他系列不一樣,在佛入滅後百餘年的優波掬多尊者,他因為沒有值遇佛世,當然渴望見到佛,有一次天王作弄他,在他入定時把鮮花掛滿在身上,然後向世人取笑他,當優波掬多出定後;知道是天王幹的,於是用死屍幻作花蔓回敬天王,天王自以為得意,便接 受了,後來發現原是腐潰的死屍,臭穢不堪,便向尊者懺悔。尊者知道天王壽命很長,佛在世時亦曾值遇佛,便要天王示現佛身,才為他除去死屍 。天王只得答應,因此尊者便得見天王幻現的佛身。在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時,正值梁武帝大興土木、建造佛寺、塑造佛像,助人出家,深感光榮和得意的時候,因此見到達摩尊者,便將自己為佛敎所做的事業説出來,問尊者功德如何﹖達摩尊者説:沒有功德。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呢﹖我們用後來永嘉禪師説的話,可以作一 種說明:有相布施生天福,猶如仰箭射虛空,勢力盡,箭還墮,招得來生不如意。這可以説明佛當年在世時,為什麼對世人塑造佛的形像,不欣賞的理由,這不是佛教育的目的,不是佛希望隨從他學習的人應造的事﹐禪宗在中國早期的發展,是和律宗一起的。六祖慧能目不識丁,竟能從聼到金剛經中的一句話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。隨即悟入佛心,他和黄梅五祖一樣,終生宏傳金剛經,他在壇經中懺悔品.無相頌裡有這樣两句話:若欲當來覓法身,離諸法相心中洗。可以説他對金剛經所説: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一個最好的説明。後來到了他的第三代傳承中,有一位馬祖道一禪師,索性就和律宗分家,到深山去伐木造屋,開創叢林,和學生過農禪生活,屋子裏是沒有供奉佛像的,甚至連傳統的戒規,亦作適當的改革,和現實生活配合,他的學生百丈禪師,更有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發揮了佛教真現實教育的價值。後來更有德山捧、臨濟喝、丹霞燒木佛取煖、雲門呵佛罵祖、南泉普願斬貓,他們可以說是知恩報德。 這都証明接受佛的教育,在於現實中理解和實踐,以期達到個人身心的平衡發展,和平相處,就在罪惡的社會中、演變成人間浄土。而並不是對偶像崇拜,來紀念釋迦牟尼的。 在禪宗同時的另一面,其他學系的佛法,如 台、賢、淨、密等,都認定佛像是住持三寶中的佛寶,因而極力提倡塑造佛像的功德﹔惹來道教的不滿,就在唐朝,有三武一宗四位皇帝,接受道教的思想,而對佛教加以摧殘毀滅,雖然四位皇帝都得不到好的結果,而佛教各學系因此完氣大傷,後期的禪宗,也漸漸加入佛像的崇拜﹔在民國初期推倒滿清政府,有基督將軍和各地貪官污吏,也不斷摧毀佛寺、佛像,或將有價值的據為己有。近代中國文化大革命,對所有宗教都受到重搥打擊,在外國塔利班政府、也用大砲轟毀境內巴米揚石佛。也許是釋迦牟尼、早知崇拜佛像對人類的傷害,因此不主張對佛像膜拜。 中國在二千年來、塑造的佛像種類繁多,每朝都有它的特色,在文化藝術角度上說,是有一定價值的,可惜的是佛教人材不繼,政府也沒有好好珍惜佛像。以至被列強予取予攜,也有 被人竊取販賣,亦有值塑像名義歛財的,寺院供養佛像就越來越多。在北美洲有一位法師 ,個人到各地請得的佛像,就有二千尊以上,其中有許多都是粗制濫造的,用水泥倒模而成,容易剝落和毀壞。有這麽多人來頂禮膜拜嗎﹖就算是有,我相信調侃奚落的人亦不小的。這大大小小的二千多尊佛像,耗資巨大自然不在話下,這不但加重信徒負担,同時亦產生信众們攀縁心和比較的心態,完全失去學佛的真諦。 現代印刷術發達,佛像的的印刷更充斥處處,在家的信徒,塑像劃像、可以説無户無之。在南傳寺院的僧人宿舍裏,是沒有佛像的,要禮佛就到佛殿去,在家中满放佛像是如法嗎﹖是褻瀆嗎﹖我深信一般人這樣做,出發點是由貪心和迷信,而不是紀念佛對人類的恩典。而現代家庭中,由於教育普及,信仰亦不一玫,此舉亦間接是使家庭、意見不和諧的導火線。亦是使一般人對佛教、產生膜拜佛像是迷信的錯誤觀念。 今日佛教已是青黃不接的時候,為什麼我們不能夠集資,培訓年青一代的接班人,讓他們繼承釋迦牟尼的教育,領導萬民,以利他為大前提、面對現實、安份知足、勤奮地活下去,創造美好的品格、和幸福的人生﹖反而以建寺,塑造佛像為要務呢﹖這樣不錯對旅遊,和一般社會經濟收益很重要,也許對探討佛教的人,有較大的吸引力。不過如果不能從基本敎育著手,將來的寺院,就會變成文物館,或被改作其他用途,有價值的佛像和過去一樣,淪為私有或被博物館收藏罷。這情形不過是歷史重演而已。 時代巨輪不斷地轉,紀念佛的形式自然不斷改變,由佛親口説出 、覲禮四處和佛有關係的地方開始,至今日膜拜佛像來紀念,是進步還是退步呢﹖希望近代發心化縁、造像、建寺者、慎重反思一切作為,對紀念釋迦牟尼的意義何在﹖
經論文集:
go back
Sutras_and_booksBook_0014Book_0069Book_0093Book_0115Book_02Book_0237Book_03Book_04Book_0566Book_0619Book_0831Book_1061Book_1274Book_1659Book_1674Book_1741Book_21Book_2143Book_22Book_25Book_27Book_28Book_29Book_30
Enter your email address:
Delivered by FeedBurn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