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網上電腦進修課程  
  佛學常識佛學教本佛經語譯不了文存  
  參考書籍翻譯文獻文選朗誦ebook library  
 

book_03_佛教的得救觀念 By 盧榮章居士

佛教的得救觀念

盧榮章 1997年于多倫多

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、豁然大悟時,他的生命,和宇宙人生的真理,已經合為一体了;他很詫異而感慨地說:「太奇妙了!太奇妙了!原來一切生命体,都和我平等無異,擁有我一樣的智慧和幸褔,只是妄想執著太多,至得不到受用吧」!從這天開始,他便深入印度當時四種階級制度深嚴民間;將自己体証的宇宙萬有緣起道理,傳播整條恆河流域,這樣教育了五十年,到年垂八十的時候;在靈鷲山上說「妙法蓮華經」,其中一節說:「我自從成佛到現在,用各種譬喻言說,引導大家遠離執著而己」。由這幾句話,我們知道佛從最初成道,直到入滅離開世間,說法的重點,就是指導我們去除煩惱的辦法;這次我們談佛教的得救觀念,自然不能離開執著的問題,沒有執著,就是得救‧因此先研究出執著的源流和解決的方法,才能夠對得救有具体的觀念

佛說宇宙萬有都是從因緣和合才發生,自然的在因緣別離便消滅 ‧這理論表現在人生就是生、老、病、死,表現在事物就是生、住、異、滅,表現在宇宙就是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樣循環不息地流轉,假如人生不能解決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問題,便永遠沒有止息的機會;這是人生最現實的問題,也是最苦惱的‧在佛教育的道理苦集二種真理中,是屬於苦的一種,苦是現實的成果,苦果之所以產生、來源是集的真實道理,集是聚集、招集的意思,人生的苦果,是由煩惱和行動招聚集成,煩惱的產生,由來執著;人生有兩種執著,第一種是自身的執著,第二種是對週圍環境的執著‧從自身去劃分彼此的界限,對週圍環境產生無窮的欲望,財物的貪求、色慾的佔有、名譽的奪取、受用的豐裕、都不擇手段去獲得,自身的力量是有限,而欲望是無窮的,由此令身心失去平衡,便有煩惱產生,再由煩惱的驅使,身口和思想運作的,都是不善的、罪惡的、從這些因緣成就的人生,便同時存在各種苦惱

現在我們清楚苦惱的由來,不是誰人能製造出來給我們的,亦不是自然而有,因此要解除痛苦的繫縛而得救的話,唯有依仗自力更生,除去執著,以理智降伏煩惱,立刻便得到身心輕安,到煩惱澈底清除,智慧啟發到極則、道德人格亦圓滿,便是成佛的境界

佛教的得救觀念,不論在大乘或小乘,都是從離苦得樂為出發點,因為本性上是人人平等,因此一切生命都能得救的,同時亦可以完成佛的境界‧其中尤以大乘得救的觀念最澈底,楞嚴經說:「自身未度先度人者、菩薩發心」 ‧「如一眾生未成佛、終不於此取泥槃」。地藏菩薩說:「我不入地獄、誰入地獄」?文殊師利菩薩,舉手投足每一動作,都願望眾生得救的,因此成就一百一十八大願‧而且大乘佛教得救觀念,不單限於人類,更推廣所有生命体,故一切蠢動含靈,都不會傷害,這樣可以說把得救觀念,發展至極點,行動表現到最澈底的。 總而言之,佛教的得救觀念,是在現實中得救,在去除煩惱的同時得救,不是死後才得救,六祖大師說:「佛法在世間、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、恰如覓兔角」‧可以說是深得佛教得救觀念三昧‧在實踐上,八正道是得救基本條件:一正見、正確的見解,遠離惡覺邪見、有見無見、斷常等不正見。二正思維、純真的思想,少欲知足、遠離貪欲,身心自在

三正語、清淨善良的言語,廣學多聞,常慰勉他人。四正業、正當的職業和工作,廣行布施結緣、平等不擇怨親

五正命、合理的經濟生活,深明五欲過患、常履清白梵行

六正精進、積極的進取精神,破惡行善、遠離懈怠。七正念、真理的信仰,知生死苦、念念願人人離苦得樂

八正定、心境平和安穩,遠離多求心態。

  sutra_0878_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
By 唐三藏沙門鳩摩羅什譯
Read more...

sutra_0089_佛說無量壽經
By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
Read more...
book_25_法乳恩深
By 盧榮章居士
Read more...
   
 

經論文集:

go back

Sutras_and_books
Book_0014
Book_0069
Book_0093
Book_0115
Book_02
Book_0237
Book_03
Book_04
Book_0566
Book_0619
Book_0831
Book_1061
Book_1274
Book_1659
Book_1674
Book_1741
Book_21
Book_2143
Book_22
Book_25
Book_27
Book_28
Book_29
Book_30

Free Email Subscriptions

Enter your email address:

Delivered by FeedBurner

 
   
 
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| 2009 | www.buddhaway.net | www.buddhaway.org | info@buddhaway.net